突发急性缺血性卒中,“抗凝”or“不抗凝”?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3-08 23:31 点击次数:85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急性期抗凝治疗虽已应用50多年,但仍存争议。
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,急性期抗凝治疗虽已应用50多年,但一直存在争议。
急性缺血性卒中
是否进行抗凝治疗[1]?
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28个RCT研究,所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、低分子肝素类肝素、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抑制剂等。荟萃分析结果显示:抗凝药治疗不能降低随访期末病死率;随访期末的病死率或致残率亦无显著下降;抗凝治疗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、降低肺栓塞和深静脉形成发生率,但被症状性颅内出血增加所抵消。2018年欧洲心脏病节律协会认可“1-3-6-12 d规则”,该规则建议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确定抗凝时机。2021年AHA/ASA建议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2~14 d启动抗凝,对于高危出血转化患者,建议延迟14 d后再开始抗凝。TIMING研究比较了在发病72 h内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,早期抗凝(≤4 d)和延迟抗凝(5~10 d)90 d的联合血管事件情况(复发性缺血性卒中,症状性脑出血和全因死亡),发现早期启动抗凝不劣于延迟抗凝,缺血性卒中和死亡数值较低,且症状性脑出血、大出血的总体发生率低,提示早期使用新型抗凝治疗是安全的。
国内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
是否进行抗凝治疗的看法[1]
(1)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,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(Ⅰ级推荐,A级证据)。
(2)对于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,早期使用新型抗凝剂进行抗凝是安全的,可在充分沟通,并评估卒中复发和出血风险后,在卒中后早期个体化启动新型抗凝剂进行抗凝(Ⅱ级推荐,B级证据);对少数其他特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(如放置心脏机械瓣膜)是否进行抗凝治疗,需综合评估(如病灶大小、血压控制、肝肾功能等),如出血风险较小,致残性脑栓塞风险高,可在充分沟通后谨慎选择使用(Ⅲ级推荐,C级证据)。
(3)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患者,应在24 h后使用抗凝剂(Ⅰ级推荐,B级证据)。
(4)对存在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,使用抗凝治疗的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(Ⅲ级推荐,B级证据)。
(5)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证实。目前这些药物只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(Ⅱ级推荐,B级证据)。
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
患者如何选择抗凝药物 [2,3]?
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栓塞事件后,2周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3%~5%,虽然早期抗凝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,从心脏病学和神经病学的角度考虑,应尽快重启口服抗凝药治疗,但具体时机需要相关专家共同评估,临床决策充分权衡利弊。研究表明,在影像学提示脑卒中后进行早期抗凝(轻度或中度卒中后48 h内、或重度卒中后第6或7天)比晚期抗凝治疗(轻度卒中后第3或4天、中度卒中后第6或7天、重度卒中后第12、13或14天)可降低30 d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、全身性栓塞、严重颅外出血、症状性颅内出血或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。
图1:常用口服抗凝药药学特点

图源:口服抗凝药居家管理中国专家共识(2024版)
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(NVAF)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或(TIA)患者,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。对脑梗死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可以推迟到发病14 d后启动,出血转化低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发病后2~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复发风险。NVAF合并TIA患者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;合并轻度或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,卒中后48 h内启动抗凝治疗,重度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第6~7天启动抗凝治疗。
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患者,若无口服抗凝药禁忌,建议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二级预防,有条件的首选非维生素 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(NOAC)。对于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仍出现的患者,应优化治疗方案,如果之前是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,应改用NOAC;如果之前采用NOAC,应确保足量并坚持治疗。NOAC用量不足与脑卒中/全身栓塞、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有关,且未减少出血的发生率。
脑卒中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大大增加。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的房颤患者脑卒中 / TIA 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。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的治疗结果优于未使用者,使用NOAC者治疗结果优于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者。由于抗凝治疗有出血和死亡的风险,口服抗凝药(OAC)的临床净获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,但仍获益。与 VKA 相比,NOAC的临床获益持续时间更长,提高了老年患者的抗凝率,但卒中风险高的患者中仍有高达 30% 的人群未充分抗凝。低剂量NOAC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的二级预防是否有效目前尚无定论。对于超高龄和急性卒中后的房颤患者能否通过低剂量NOAC治疗获益,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持。
图2: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用法建议
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(2024)

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
如何使用阿司匹林[3]?
由于NOAC起效相对快,且相关出血风险较VKA 低,在开始或重启NOAC时无须低分子肝素桥接。如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迟了OAC 的使用,应在开始使用OAC前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。如果在卒中发作前已服用OAC,应根据OAC半衰期、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推迟阿司匹林治疗。对于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应在开始或重启NOAC时停用阿司匹林,除非有明确适应证(如近期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)。尚无证据表明应用OAC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会改善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。
参考文献:
1.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,中华神经科杂志, 2024, 57(6): 523-559.
2.急性心房颤动中国急诊管理指南(2024),中华急诊医学杂志, 2024,33(8) : 1063-1090.
3.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,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.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(2024)[J].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,2024,28(02):103-124.
责任编辑:老豆芽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